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焉

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

表明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孔子的名言

名言内容: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,虽与之俱学.弗若之矣。

名言解释:见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

鸿鹄:即天鹅。

缴(zhuō灼):系着丝线的箭。

这几句大意是:一个人心里只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,想拿起弓箭击射它,假使和这样的人一道学习,他的成绩一定不如人家。

孟子在这里是举例子说明学习专心致志,一心一意的重要性。

他说比如下棋,这只是个小技术。

奕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圣手。

假若让他教两个学生.一个专心致志听讲,另个则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那样后者的成绩肯定不如前者。

~几句以反面例证说明学习专心的重要,千百年来成为劝学的名句。

名言出自:东周·战国孟子《孟子·告子上》名言作者:孟子孟子档案资料:孟轲,战国时期思想家,教育家,儒家代表人物

《论语》中表明要虚心向周围人学习的句子是

△水是生命的源泉,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△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在呼唤清洁的水 △爱护水资源,保护母亲河 △生命之水,未来之水 △200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:水——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△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△环境保护 人人有责 △保护生物多样性 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伙伴 △节约用水 一水多用 △在自然界任何打破平衡的行为都是危险的 △一个地球 我们的家 △关注地球,其症结不在地球,而在人心 △保护地球 爱我家园 △人人爱水 水为人人 △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——地球 △我们呼唤心灵环保 △不是地球属于人类 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△人人做环保 世界更美好 △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命的基础 △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△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水 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△水是不可再生资源 △野生动物不是人类的附属品,它们和人类的共同王国是大自然 △人类尊重自然、尊重生物是人类珍爱自己生命的需要 △爱护一切生灵,保护共同家园——地球 ⑴野生动物不是人类的附属品,它们的王国是大自然。

⑵爱护一切生灵,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——地球。

⑶一个民族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。

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,我们不仅要具有人与人、人与社会的社会道德,还要培养以尊重自然、爱护自然、保护自然为核心的生态道德。

我们必须认识到,地球是个大家园,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,应培养生态道德,弘扬生态文化,坚决摒弃滥吃野生动物等陋习。

⑷我们应当倡导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社会、过一种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活。

⑸SARS提醒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。

⑹天地生万物。

人与动物的关系就象多米诺骨牌。

生态是一个完整的链条,人类仅仅只是这个链条中高智慧物种的一节。

正是由于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我们的地球生机勃勃,人们才可以听到鸟鸣深涧,才可以看到雨游滩底。

⑺摒弃滥吃野生动物陋习,采取文明健康饮食方式。

⑻捕杀、贩运野生动物就是犯罪。

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。

⑽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。

⑾在自然界,任何打破平衡的行为都是极其危险的。

⑿大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。

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引起相关联的20多个物种的消失,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。

⒀过度掠夺自然的短期效果势必引发长远的灾难。

人们不能不反思一句经典格言——“生存,还是毁灭?” ⒁人类只有保护全部生物,才能保护自己。

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,是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。

⒃人类应尊重自然、珍爱生命,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,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
■水是生命的源泉,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■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在呼唤清洁的水 ■爱护水资源,保护母亲河 ■生命之水,未来之水 ■200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:水——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■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■环境保护 人人有责 ■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伙伴 ■节约用水 一水多用 ■在自然界任何打破平衡的行为都是危险的 ■一个地球 我们的家 ■关注地球,其症结不在地球,而在人心 ■保护地球 爱我家园 ■人人爱水 水为人人 ■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——地球 ■我们呼唤心灵环保 ■不是地球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■人人做环保世界更美好 ■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命的基础 ■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■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是水 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■水是不可再生资源 ■野生动物不是人类的附属品,它们和人类的共同王国是大自然 ■人类尊重自然、尊重生物是人类珍爱自己生命的需要 ■爱护一切生灵,保护共同家园——地球 ■野生动物不是人类的附属品,它们的王国是大自然。

■爱护一切生灵,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——地球。

■一个民族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。

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,我们不仅要具有人与人、人与社会的社会道德,还要培养以尊重自然、爱护自然、保护自然为核心的生态道德。

■我们必须认识到,地球是个大家园,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,应培养生态道德,弘扬生态文化,坚决摒弃滥吃野生动物等陋习。

■我们应当倡导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社会、过一种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活。

■SARS提醒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。

■天地生万物。

人与动物的关系就象多米诺骨牌。

生态是一个完整的链条,人类仅仅只是这个链条中高智慧物种的一节。

正是由于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我们的地球生机勃勃,人们才可以听到鸟鸣深涧,才可以看到雨游滩底。

■摒弃滥吃野生动物陋习,采取文明健康饮食方式。

■捕杀、贩运野生动物就是犯罪。

■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。

■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。

■在自然界,任何打破平衡的行为都是极其危险的。

■大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。

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引起相关联的20多个物种的消失,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。

■过度掠夺自然的短期效果势必引发长远的灾难。

人们不能不反思一句经典格言——“生存,还是毁灭?” ■人类只有保护全部生物,才能保护自己。

■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,是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员。

■人类应尊重自然、珍爱生命,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,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
参考资料:http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21898195.html

有哪些对论语这部书的评价

孔子(前551-前479) 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学学派的创始人。

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,故名丘,字仲尼。

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东南)人。

曾修《诗》、《书》,定《礼》 、《乐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。

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
英文译名:Kongzi 或 Confucius. 学术贡献 少“贫且贱”,及长,曾任“委吏”(司会计)和“乘田”(管畜牧)等事。

学无常师,相传曾问礼于老聃,学乐于苌弘,学琴于师襄。

聚徒讲学,从事政治活动。

年五十,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,摄行相事。

后又曾周游宋、卫、陈、蔡、齐、楚等国,自称“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?”终为见用。

晚年致力教育,整理《诗》、《书》等古代文献,并删修鲁史官所记《春秋》,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。

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,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(贤人)。

其思想以“仁”核心,以为“仁”即“爱人”。

提出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等论点,提倡“忠恕”之道,又以为推行“仁政”应以“礼”为规范:“克己复礼为仁”。

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,采取存疑态度,以为“未知生,焉知事鬼”,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”。

又注重“学”与“思”的结合,提出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和“温故而知新”等观点。

首创私人讲学风气,主张因材施教,“有教无类”,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,强调“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”。

政治上提出“正名”主张,以为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都应实副其“名”,并提出“不患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”观点。

自西汉以后,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,影响极大。

现存《论语》一书,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,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。

生平经历 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

”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. 孔子3岁丧父,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,并受其教。

孔子幼年,“为儿嬉戏,常陈俎豆,设礼容”。

少时家境贫寒,15岁立志于学。

及长,做过管理仓库的“委吏”和管理牛羊的“乘田”。

他虚心好学,学无常师,相传曾问礼于老聃,学乐于苌弘,学琴于师襄。

30岁时,已博学多才,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,并在阙里收徒授业,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。

其思想核心是“仁”,“仁”即“爱人”。

他把“仁”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,使“仁”和“礼”相互为用。

主张统治者对人民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”,从而再现“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”的西周盛世,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“大同”理想。

孔子35岁时,因鲁国内乱而奔齐。

为了接近齐景公,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。

次年,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,孔子说:“君要象君,臣要象臣,父要象父,子要象子。

”景公极为赞赏,欲起用孔子,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,于是作罢。

欲起用不久返鲁,继续钻研学问,培养弟子。

51岁时,任鲁国中都宰(今汶上西地方官)。

由于为政有方,“一年,四方皆则之”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、大司寇。

公元前500年(鲁定公十年),鲁、齐夹谷之会,孔子提出“有文事者必有武备,有武事者必有文备”。

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,孔子以礼斥责景公,保全了国格,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,并将郓、龟阴三地归还鲁国。

孔子54岁时,受季桓子委托,摄行相事。

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,提出“堕三都”、抑三桓(鲁三家大夫)的主张,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,未能成功。

55岁时,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,终日迷恋声色。

孔子则大失所望,遂弃官离鲁,带领弟子周游列国,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,此间“干七十余君”,终无所遇。

前484年(鲁哀公十一年),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,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。

孔子回到鲁国,虽被尊为“国老”,但仍不得重用。

他也不再求仕,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。

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,身通六艺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者七十二人。

在教学实践中,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,如因材施教、学思并重、举一反三、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,及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和“不耻下问”的学习态度,为后人所称道。

他先后删《诗》、《书》,订《礼》、《乐》,修《春秋》,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。

老而喜《易》,曾达到“韦编三绝”的程度。

69岁时,独子孔鲤去世。

71岁时,得意门生颜回病卒。

孔子悲痛至极,哀叹道:“天丧予!天丧予!”这一年,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,不久死去。

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,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,便停止了《春秋》一书的编撰。

72岁时,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,哀痛不已。

次年(前479年)夏历二月,孔子寝疾7日,赍志而殁。

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,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《论语》一书,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。

《论语》全文 http://www.cnread.net/cnread1/gdwx/k/kongzi/001/001.htm 孔子,三千弟子,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...

名人科学家孔子及论语的评价

孔子 孔子(前551-前479) 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学学派的创始人。

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,故名丘,字仲尼。

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东南)人。

曾修《诗》、《书》,定《礼》 、《乐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。

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
英文译名:Kongzi 或 Confucius. 学术贡献 少“贫且贱”,及长,曾任“委吏”(司会计)和“乘田”(管畜牧)等事。

学无常师,相传曾问礼于老聃,学乐于苌弘,学琴于师襄。

聚徒讲学,从事政治活动。

年五十,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,摄行相事。

后又曾周游宋、卫、陈、蔡、齐、楚等国,自称“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?”终为见用。

晚年致力教育,整理《诗》、《书》等古代文献,并删修鲁史官所记《春秋》,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。

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,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(贤人)。

其思想以“仁”核心,以为“仁”即“爱人”。

提出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等论点,提倡“忠恕”之道,又以为推行“仁政”应以“礼”为规范:“克己复礼为仁”。

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,采取存疑态度,以为“未知生,焉知事鬼”,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”。

又注重“学”与“思”的结合,提出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和“温故而知新”等观点。

首创私人讲学风气,主张因材施教,“有教无类”,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,强调“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道则易使也”。

政治上提出“正名”主张,以为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都应实副其“名”,并提出“不患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”观点。

自西汉以后,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,影响极大。

现存《论语》一书,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,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。

生平经历 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

”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. 孔子3岁丧父,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,并受其教。

孔子幼年,“为儿嬉戏,常陈俎豆,设礼容”。

少时家境贫寒,15岁立志于学。

及长,做过管理仓库的“委吏”和管理牛羊的“乘田”。

他虚心好学,学无常师,相传曾问礼于老聃,学乐于苌弘,学琴于师襄。

30岁时,已博学多才,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,并在阙里收徒授业,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。

其思想核心是“仁”,“仁”即“爱人”。

他把“仁”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,使“仁”和“礼”相互为用。

主张统治者对人民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”,从而再现“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”的西周盛世,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“大同”理想。

孔子35岁时,因鲁国内乱而奔齐。

为了接近齐景公,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。

次年,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,孔子说:“君要象君,臣要象臣,父要象父,子要象子。

”景公极为赞赏,欲起用孔子,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,于是作罢。

欲起用不久返鲁,继续钻研学问,培养弟子。

51岁时,任鲁国中都宰(今汶上西地方官)。

由于为政有方,“一年,四方皆则之”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、大司寇。

公元前500年(鲁定公十年),鲁、齐夹谷之会,孔子提出“有文事者必有武备,有武事者必有文备”。

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,孔子以礼斥责景公,保全了国格,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,并将郓、龟阴三地归还鲁国。

孔子54岁时,受季桓子委托,摄行相事。

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,提出“堕三都”、抑三桓(鲁三家大夫)的主张,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,未能成功。

55岁时,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,终日迷恋声色。

孔子则大失所望,遂弃官离鲁,带领弟子周游列国,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,此间“干七十余君”,终无所遇。

前484年(鲁哀公十一年),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,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。

孔子回到鲁国,虽被尊为“国老”,但仍不得重用。

他也不再求仕,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。

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,身通六艺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者七十二人。

在教学实践中,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,如因材施教、学思并重、举一反三、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、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,及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和“不耻下问”的学习态度,为后人所称道。

他先后删《诗》、《书》,订《礼》、《乐》,修《春秋》,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。

老而喜《易》,曾达到“韦编三绝”的程度。

69岁时,独子孔鲤去世。

71岁时,得意门生颜回病卒。

孔子悲痛至极,哀叹道:“天丧予!天丧予!”这一年,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,不久死去。

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,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,便停止了《春秋》一书的编撰。

72岁时,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,哀痛不已。

次年(前479年)夏历二月,孔子寝疾7日,赍志而殁。

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,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《论语》一书,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。

《论语》全文 http://www.cnread.net/cnread1/gdwx/k/kongzi/001/001.htm 孔子,三千弟子,七十二贤人 ...

有关小学四年级的孔子学琴那课 (王燕蓉)

【原文】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,十日不进②。

师襄子曰:“可以益矣。

”孔子曰:“丘已习其曲矣,未得其数也③。

”有间④,曰:“已习其数,可以益矣。

”孔子曰:“丘未得其志也⑤。

”有间,曰:“已习其志,可以益矣。

”孔子曰:“丘未得其为人也⑥。

”有间,曰:“有所穆然深思焉,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。

”曰:“丘得其为人,黯然而黑⑦,几然而长⑧,眼如望羊⑨,如王四10国,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!”师襄子辟席再拜11,曰:“师盖云《文王操》也12。

” (《史记》)【注释】①鼓琴:弹琴。

鼓,弹奏。

②进:进展,此指换新曲。

下文“益”同此。

③数:拍节之数。

指演奏技巧。

④有间(jiān):过了一段时间。

⑤志:乐曲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。

⑥得其为人:想象到作者是什么样的人。

⑦黯:深黑色。

⑧几:同“颀”,身长。

⑨望羊:同“茫洋”,远望的样子。

10如王四国:这人好像是个王者,他的眼睛在关注着四方。

11辟席:离开座位站起来,表示敬意。

12《文王操》:琴曲名,相传为周文王所作。

【释文】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,练了十天却不另学新曲子。

师襄子说:“你可以学新乐曲了。

”孔子说:“我已学会了乐曲,但节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。

”过了一段时间,师襄子说:“你已掌握了节奏的技巧,可以学新乐曲了。

”孔子说:“我还没有领会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。

”过了一段时间,师襄子说:“你已经领悟了乐曲的思想感情,可以学习新曲子了。

”孔子说:“我还不能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。

”又过了一段时间,师襄子说:“从你的弹奏中,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沉思,安然地在高处瞻望,胸怀着远大的志向。

”孔子说:“我也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:他有着黑黑的面孔,高大的身材,目光凝视远方,好像是个王者,正在关注着四方。

除了周文王,还有谁能是这个样子呢!”师襄子离开座位,向孔子行了再拜之礼,说:“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,这支曲子叫做《文王操》啊!”【简析】“孔子学琴”这个故事,再一次向人们说明孔子一生好学不倦,从不满足。

“学而不厌”,他曾这样说,也曾身体力行,作为一个求学之人,我们对自己的学业应是精益求精,而不是浅尝辄止。

【孔子介绍】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——公元前476)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,他会弹奏许多乐器,并会作曲、唱歌,他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梯。

【浅显翻译】(用自己的话解释)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,尤为刻苦。

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。

曲名是《文王操》。

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,师襄子说“可以了”,孔子说:“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,但未得其数”。

又练了很多日子,师襄子又说“可以了,你已于其数”可是孔子仍说“不可以,未得其志”。

又过了相当的时间,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,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,于是,反复的钻研,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,才罢休。

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,直到现在,孔子的名言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仍是我们的座右铭。

初一上册语文第21课 论语十则 课文及翻译

论语十则: 1、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悦,不亦君 子乎?”(《学而》)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。

学了知识,按时复习,这是愉快的事。

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,也有学习态度。

朋,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。

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在一起探讨问题,是一种乐 趣。

人家不了解,我却不怨恨,是君子的风格。

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。

2、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
”(《为政》) 复习旧的知识,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。

这样,就可以做老师了。

3、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闰;思而不学则殆。

”(《为政》)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,就会感到迷惑;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,就会有疑惑。

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,也是讲学习方法的。

4、子曰:“由,诲女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
”(《为政》) 孔于说:“子路,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。

(那就是)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,这就是聪明智慧。

”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。

5、子贡问曰: 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 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

”(《公冶长》) 子贡问道:“孔文子为什么叫“文”呢?”孔子说:“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,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。

因此用‘文’做他的谥号。

”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, 借题发挥,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。

6、子曰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!”(《述而》)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,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。

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,不 断积累知识。

“学而不厌”,讲的是好学精神,学无止境,从不感到满足。

“诲人不倦”,讲 的是教学态度,要热情地教导学生。

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,所以他说:“对我来说,有 什么呀?”表现了孔子的自信。

7、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
”(《述而》) 孔子说:“几个人在一起走路,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。

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,对他们的缺点,要注意改正。

”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,到处都有老师。

8、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

”(《雍也》) 孔子说:“(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)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,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。

”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,只有以之为乐的人,才能真正学好它。

9、子在川上,曰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

”(《子罕》)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:“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,日夜不停地流去。

”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。

10、子曰: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

”(《卫灵公》) 孔于说:“我曾经整天不吃,整夜不睡,思考问题, (但并)没有益处,还不如去学习。

”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。